1、怎样看待“网络心理测试”?(互联网、文化、传播、现象、心理)

【事件概述】

近日,网易云音乐联合“19th 创意工作室”,又基于色彩声学研究室的内容,制作了这么一个性格测试的 H5 刷屏朋友圈。海报里,不仅有“在中国,每5个人就会有一个人喜欢你”这样的描述,还有“你的特质”,“这些颜色会被你吸引”、“这些颜色请保持距离”,基本上都是夸赞的内容。

网页中不时弹出的趣味心理测试:走大路还是幽径,住古堡还是木屋,一段雨声让你联想到惬意宅居还是约会延迟……那些光怪陆离的题目似乎让很多人难以拒绝。通过做一些没有正确答案,又似乎与潜意识紧密关联的题目,那些心理测试号称能让你收获一个称心如意又别具特色的“今年运势”“前世身份”“隐藏自我”,“发现”自己不一样的色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趣味心理测试”?【评述要点】

从测试火爆的原因来看:夸赞是手段,引流是目的

·大部分性格测试都会给出一个积极正面的结果。人们乐于看到自己的优点被确认,并以此构建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

, 对于商家来说,趣味心理测试起到的更多是引流的作用,通过制造广泛传播,来达到自身品牌或产品的广告目的。

,高度娱乐化的选项,一笑而过的结论,只是用游戏式的乐趣填充了碎片化时间。

从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来看:有些趣味测试的结果和选项并没有明显关联,有时只是一种随机分配

。事实上,和两年前流行的“夸夸群”一样,很多心理测试都在刻意制造令人开心的“彩虹屁”。

,不同的是,趣味测试刻意营造出夸赞“为你而生”的心理感受,用看似个性化的答案让人觉得“夸到心坎里了”。

, 许多趣味测试挂着“心理”的名字,并没有拥有坚实的学术研究支持,不过是游走在“泛心理”领域中的把戏。

,作为消遣的趣味测试,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不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

从测试火爆的影响来看:当泛心理测试在网上泛滥,泥沙俱下,“真心理”很难从“伪科学”中分离,更容易给受测者带来误区、增加困惑,当泛心理测试在网上泛滥,泥沙俱下,“真心理”很难从“伪科学”中分离,更容易给受测者带来误区、增加困惑

,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对精神疾病的娱乐化判断,甚至会耽误一些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

·现在网络上泛滥的趣味测试,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心理测试中的“可乐”。这些简单化、娱乐化的测试题,已成为互联网上消磨时间的“肥宅水”成为朋友圈中干杯的“快乐液”。

,当人们开始自我否定时,“闹着玩”的测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慰藉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不会行差踏错,只需要发现自己值得夸赞的存在价值。

。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可乐”终究不能治病。若有心理咨询的需求,寻找专业帮助,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