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约记者 黄栋星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菲律宾大米通胀率达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日经亚洲评论》近日报道称。“把米价降到每公斤20比索(10菲律宾比索约合1.3元人民币)”曾是菲总统马科斯的竞选口号之一,但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渺茫。在菲律宾这样一个以大米为重要主食的国家,截至2月中旬,该国大米进口量已达到近57万吨,比去年前两个月的进口量高出40%以上。而饥饿问题在菲律宾更是长期存在,尽管菲律宾政府公布的贫困率数据持续走低,该国民调机构的数据却显示民众饥饿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菲律宾还面临着高通胀、高债务、高失业率、电力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解决这些民生问题,菲律宾政府又该做些什么?

今年还将是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

菲律宾民调机构社会气象站(SWS)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去年12月经历过“非自愿饥饿”的菲律宾家庭数量从当年9月的9.8%增加到了12.6%。其中至少11.2%的家庭经历过中度饥饿,即过去3个月内“仅一次”或“几次”经历过饥饿。而1.4%的家庭经历过严重饥饿,即过去3个月内“经常”或“总是”经历饥饿。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就能看到很多“城市贫民”家庭。2月10日正月初一下午,菲律宾华人团体的花车在马尼拉的唐人街游行,沿途向民众派发红包、糖果等新春礼包。由于华人社区附近住着数十万贫民,所以这天他们来到华人街,或拿着帽子,或打开雨伞,或用大垃圾袋接着花车丢出的礼包,来自马尼拉最大的贫民窟汤都的乔斯林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者了解,除这种特殊场合外,乔斯林长年从垃圾中寻找“宝物”带回家,或加工后再卖给其他穷人以换取微薄的收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的数据显示,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4350亿美元,在11个东盟国家中位列第四,仅次于印尼、泰国和新加坡。但菲律宾的人均GDP约为3859美元,在东盟国家中排第八位,仅高于柬埔寨、老挝、东帝汶和缅甸。世界银行网站2023年刊文称,菲律宾1%的人口赚取了该国国民收入的17%,而底层50%的民众只分享了国民收入的14%。

菲律宾最大商业周刊BizNewsAsia报道称,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菲律宾“一直很富裕”,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菲律宾却“落后”了。从人均GDP来看,1960年菲律宾人均GDP约为612美元,高于印尼的196美元和泰国的329美元,但落后于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1984年,泰国人均GDP达到933美元,超过菲律宾的908美元。随后,这一差距逐渐拉大。从贫困率来看,早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就有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比例很长时间几乎没有改变。不过,菲律宾统计局称,该国2023年上半年的贫困率已降至22.4%。

那么为何该国遭受“非自愿饥饿”的民众反倒越来越多呢?菲律宾民间独立研究机构IBON基金会称,菲政府设定的贫困线“严重低估”了该国贫困水平。该基金会表示,政府将贫困线,即一个五口之家满足基本食品和非食品需求所需的最低收入,设定为12030比索。而菲律宾平均每月最低工资仅为8902比索,比本已很低的贫困线还低3128比索。一位养育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对《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表示,自己的最低工资几乎不够养活自己和孩子。

总部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博根项目”称,菲律宾饥饿问题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长期粮食短缺。世界粮食计划署2023年10月的数据显示,有1/10的菲律宾家庭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相比“城市贫民”,菲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例更高。菲律宾统计局去年3月发布的调查显示,农民占该国最贫困人口的1/3。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国土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由7000多座岛屿组成。菲律宾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该国去年以46.86/100的世界风险指数位居报告中193个被评估国家和地区之首。平均每年有20次风暴和台风侵扰菲律宾。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菲律宾每年平均发生100至150次地震。除此以外,菲律宾还拥有24座活火山。

著名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3年,服务业占菲律宾GDP的比重为61.22%,工业约占29.23%,而农业仅占9.55%。事实上,相比同纬度的越南、泰国等大米出口国,菲律宾的大米一直依赖进口。尽管菲律宾大米年产量能达到2000万吨左右,但每年仍需进口超过300万吨以满足国内需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局的报告显示,去年9月,菲律宾首次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该局预测今年菲律宾仍将保持在该位置。一些专家表示,这使得菲律宾极易受到全球价格波动和全球粮食市场动荡的影响。

近些年,菲律宾的米价持续上涨。上个月,大米通胀率达到22.6%,为2009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去年8月,菲律宾的大米均价达到每公斤56比索,同样创下15年来的新高。

“土地改革仍是一个未实现的梦想”

“我们实际上是在赠送我们的农作物。”马尼拉市郊农民纳扎尔对独立非营利新闻机构“新人道主义”记者表示,他们两公顷的农场已经一年多没有什么收入了,相反,还因借高利贷支付化肥成本而负债累累。“没有贷款,我们就无法工作。”菲北部打拉省的农民乌南无奈地说。而农民以仅每公斤15比索的价格出售的大米,最终却因运输成本上涨,由消费者以每公斤58比索的价格购买到手。IBON基金会执行董事艾弗利卡表示,当地农民还被迫“与国外更先进或得到大量补贴的农业生产竞争”,因此“菲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穷”。

德国智库“阿德菲”(Adelphi)的“气候外交”网站刊文称,几十年来,土地分配一直是菲律宾的突出问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16世纪,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宾,并统治长达300多年。殖民制度倡导“大农业”,抛弃小规模农业,使得土地所有权日益集中。1898年,美国依据对西班牙战争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占领菲律宾。美国历史学家文图拉分析称,在美国殖民时期,美国管理者曾推出两项旨在将无地农民转变为自由所有者的土地法案,妄图“将不守规矩的农民变成忠诚的臣民”,结果在短短两年内宣告失败,反倒使不平等现象加剧。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菲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但高度不平等的土地分配一直存在,要求土地重新分配的农民起义一再发生。

“土地改革仍是一个未实现的梦想”,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日前这样表示,“农民的解放并不会随着获得土地所有权证而结束……他们必须摆脱债务的束缚,摆脱高昂的投入成本,并摆脱使他们陷入贫困的限制。”在马科斯看来,菲政府的土地改革计划是他已故父亲的一场“未竟之战”,而这场“恶战”将会在2028年他的任期结束前完成,届时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推出的《全面土地改革法》(CARP)也刚好颁布40年。

“农民虽然有了土地,但仍是该国最贫困的群体”,菲律宾知名网络媒体拉普勒报道称,自1988年CARP出台以来,已有超490万公顷的土地被重新分配,达到政府承诺分配土地总数的91%。然而,也有许多土地所有者利用计划“漏洞”,以合资协议、回租协议等方式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不少土地所有者还通过土地转换阻止分配,比如在特定地区房地产价值上升时,将土地改造成小区、购物中心和商业区。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菲律宾研究中心主任代帆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菲律宾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菲基层地区权利主要由政治家族控制,这些政治家族同时也掌握大量土地,他们不可能出台真正革命性的政策来“革自己的命”。即使是拥有土地的菲农民,很多也因无法靠种地养活家庭,被迫卖地进城打工,沦为“城市贫民”。

日媒称“菲律宾希望减少婴儿数量”

土地生产力无法被完全释放,人口增长又带来更大的压力。“亚洲努力刺激生育,菲律宾却希望减少婴儿数量”,《日本时报》去年6月以此为题报道称,菲律宾多年来一直与日韩等国“十分羡慕的困境”作斗争。菲律宾国民约85%信奉天主教,报道认为这使得人们很难接受计划生育的观念。菲律宾统计局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国总人口为1.09亿。美国数据统计网站Worldometer的实时数据则显示,截至今年2月27日,菲律宾总人口已达1.18亿,在东盟国家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印尼的2.79亿。

不过,菲律宾人口委员会(POPCOM)的统计显示,菲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已从2017年的2.7下降到2023年的1.9。菲律宾国家经济和发展局秘书巴利萨坎表示,菲律宾与其他更富裕的亚洲国家之间有差距,“很可能由于我们未享受到‘人口红利’”。菲总统府去年11月批准了“人口与发展行动计划”,这是根据马科斯政府2023年批准的《2023年-2028年菲律宾发展规划》制定的,该规划为菲经济复苏设定了路线图。据彭博社报道,由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过去均在家庭规模缩小的时期实现经济腾飞,所以菲律宾也想抓住窗口期,加大投资基础设施、教育等,实现转型。

代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菲律宾出生率下降主要源于城市中产阶级,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规模还是非常大。所以,菲律宾GDP增长的盈余很大程度会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消耗。菲律宾过去也没有非常多的投资能够用在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所以尽管想法很好,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主要原因是国内政治腐败及政治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菲律宾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

挑衅中国,考虑不长远,也难实现经济腾飞

《菲律宾星报》曾多次报道关于东盟其他国家比菲律宾更受投资者及游客青睐的原因。瑞典驻菲律宾大使曾表示,菲相关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比如直飞航班较少、缺乏特色海滩度假住宿设施等,这是瑞典游客更喜欢去泰国,而不是菲律宾的主要原因。菲人力资源专家约瑟夫·吉美尼斯称,与菲律宾相比,马来西亚腐败程度更低、税率更低,道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医疗资源也更丰富,这些因素使得投资者和外国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马来西亚。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亚洲四小龙”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来实现经济发展,但如今时代已经不同,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成为主流,管理模式也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通过效仿“亚洲四小龙”的方式实现转型是非常困难的,也已脱离时代现实。

有分析认为,在其他东盟国家积极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背景下,菲律宾却在美国的怂恿和煽动下频繁在南海岛礁进行挑衅,其导致的地区安全紧张局势也在损害菲人民福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杨霄表示,菲律宾个别政客的举动主要为了其政治私利,他们蓄意的破坏性行动危及地区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菲当地人本可以从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合作中受益,但现在他们的福祉却被牺牲了。

马来西亚民间智库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盟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始终保持中立地位。菲律宾作为美国的条约盟友,是东盟成员国中与美国保持最密切关系的国家……菲律宾在处理南海争端上的挑衅做法不太可能得到其他东盟国家的支持。”在陈弘看来,目前菲律宾已沦为美国的战略工具,挑衅中国这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做法也无法使其实现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