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幼儿教师如何训练幼儿的思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教师如何训练幼儿的思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诱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幼儿的特征是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一切美新奇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注意,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动画片是幼儿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画面、逼真悦耳的音响,就像动画片一样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幼儿的语言学习包括对一系列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以及对语法规则的理解,而课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声音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传递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使幼儿萌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驱力。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获取知识技能,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前提。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这就为幼儿语言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1、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语言的感知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由美术、影像、音乐、语言等多种效果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媒体,它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单向性和功能的单一性,将多种功能糅合在一起,体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功能和能传递给幼儿的丰富的、整合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如古诗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简练、优美的语句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和古朴意境,就是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完全意会。而课件动态的画面、动听的配音,却能完美、直观的再现诗中的情景,巧妙地帮助幼儿感悟和领会诗的内容。加之课件时设置的一些“词语”机关又有效地让幼儿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诗中“鸣”、“含”、“泊”等一些生涩词语。再比如儿歌《风在哪里》中的词语“频频点头”、“翩翩起舞”、“轻轻晃动”,课件用拟人化的动像手法,很形象、直观地诠释了词义,使幼儿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2、巧设创造性提问,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幼儿在接触媒体(图书、电视等)时,与父母的交流会使自己的语言得到有效的训练。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只是学习材料,幼儿在理解能力等方面就会产生障碍,从而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说多媒体课件本身并不一定能自动对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而与正确地运用这些课件对幼儿进行教学有关系。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提问和指导,幼儿才有了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他们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如故事教学《分房子》中,教师让幼儿在观看故事后,启发幼儿想出多种的分房子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反复的思考、观察,结合生活经验,不断说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既激发幼儿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散文《悄悄话》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你想和小鹿说句什么悄悄话?”幼儿在教师设计的提问中,多动脑筋,不断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语句,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而且在学习中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开发训练

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能否学好数学至关重要。父母可采用如下措施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

12岁左右少年,大脑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家长应予以满足,不要把这些看成是与学习无关的事。要知道扩展孩子的知识面正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训练孩子集中思维的能力

集中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是指从解决不同问题的方式中,发现同一规律或原理。例如在解数学题时,利用同一个公式或原理去解不同的应用题。也就是说,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可用花样翻新的题目使孩子掌握和理解抽象的原理公式。就像一个裁缝,懂得了裁剪的原理和人的体型特点,就能做出各种样式、型号的服装。老师与家长应注意在引导孩子掌握这种本领时不要搞题海战术。

教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或外语中常有一词多义或多用,数学习题中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孩子这种思维能力。家长可在孩子的教材中精心挑选这样的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注重启发式

启发的关键不仅在于老师、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与和蔼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勤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小会提问题,爱提问题,家长在辅导孩子算术时,应先让孩子自己说出对题的理解,对其错的地方纠正时,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从感性实物出发,引导孩子掌握正确概念

孩子一般学到分数、比例、几何初步概念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家长应从具体形象的实物出发,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把一个苹果分成四份,使孩子从实物中去认识1/4的概念。从红领巾上去认识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从积木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等。

引导孩子进行“大声的思维”

即让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用精炼、清晰的语言把自己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明确表达出来。这祥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条理性与专注性。

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教孩子记日用账,算水费,家长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讲给孩子听,并与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看上去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久而久之,孩子能有这样多实践的机会,知识就学得活了。应鼓励孩子搞小发明、小创作,干力所能及的活,手脑并用,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往往是在动手中培养的。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父母们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持之以恒。

培养感知动作思维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思维形式。孩子从出生到1周岁,主要依靠感知来进行思维。没有感知,就很难思维。因此,对这一时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为主。在着手训练之前,必须做好两件事,即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刺激感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感官必须是健康、完善的,才能谈得上训练感知能力。家长要注意孩子各个感觉器官的清洁卫生,不使之感染疾病。如家中成员应有自己专用的毛巾、手帕,毛巾要经常用开水烫一下,给孩子洗脸时要注意用干净的水。不要让孩子用手或脏手帕揉眼睛,家长也千万不要用锐利的工具为孩子挖耳朵,这样会引起外耳道感染,而且容易划破鼓膜,造成听觉障碍;洗澡、洗头时要防止污水入耳;孩子患有感冒时应及时医治;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分泌物入中耳,造成中耳炎等。只有全面保护好感官功能,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感官知觉发展。

孩子的感官知觉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环境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孩子居住的房间和经常活动的场所。孩子出生两三个月后视听觉都有明显的发展,而孩子的世界几乎不超过一张床的范围,因此家长必须为婴幼儿安排一个光线柔和、丰富多彩的床铺世界。首先房间的光线应充足,但是窗户和灯光不应在孩子的视野内,以免光源本身总是吸引着孩子,导致他无法把视线集中到物体上。在床栏杆的两侧或床头上可挂上生动有趣的彩色,颜色以红、黄、蓝、绿为主,再辅助其他的颜色。一般是单个物体的图形,内容有动物形象、卡通、人物图形或者各种几何图形,这些物品的大小要适中。另外,还可以用彩色的纸板、布料等剪成各种几何图形挂在床的两侧。在距离婴儿胸部前方50~70厘米高处,横挂一条绳,上面系上不同形象、不同颜色、会发声响的玩具。这些玩具或应隔一段时间替换一次。这时孩子虽然还不会辨别颜色,但这些绚丽多彩的物体能刺激视觉,增强婴儿的感受性,促进视力的发展。3个月后,婴儿开始要抓东西了,这时可在床上放一些色彩鲜艳的吹塑玩具,或穿着漂亮服装的布娃娃,让孩子抓摸,能让孩子感觉到不同的颜色和不同事物的触觉。也可在婴儿床靠墙一侧的墙上,安上一面大镜子,当孩子躺在床上或给他换尿布时,他能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动作。逐渐对自己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感知记忆,进而发展成为感知动作思维。

孩子的感知思维经过训练来提高是主要手段,其训练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出生不久的婴儿不会主动地看物体,而是被物体所吸引,这也是为儿童布置一个五颜六色的环境的重要原因。家长为了发展孩子的视觉能力,要经常拿些彩色带响的玩具逗孩子,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经常俯身游戏、绘画、剪贴、折纸等活动来对孩子进行感知觉的训练。3岁后,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常见色的名称,如红、黄、蓝、绿、橙、紫、黑、白等,当然,要与具体物品的颜色结合起来认识。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找颜色”、“配对”等游戏,还可以利用包糖果的有色玻璃纸给孩子做个变色镜。孩子对颜色是很敏感的,也非常喜欢把它们涂抹在其他物体上再现出来。如果为孩子准备了纸、彩笔,那么孩子就不会在墙上涂抹了。还可以在纸上画一些物体的轮廓,让孩子填色。如果怕孩子把衣服和桌布弄脏了,可以用旧衣服制作一件罩衣供孩子画水彩画或调色时用,别因此而抑制幼儿的思维发展。

除了对视觉和听觉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对观察力进行训练。主要是观察孩子自己的玩具、食品、生活用品、屋里的摆设、屋外的花草、街上的行人车马、父母的言谈举止、小朋友的追逐、嬉耍、哭闹等。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创造广阔的环境和各种条件,才能提高感知动作思维。

培养直观行动思维

婴幼儿的思维是伴随着行动进行的过程。儿童必须边做边想,手一停,思维也跟着停止。因此,培养儿童的直观行动思维也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有意识的行为动作,从而引导出思维。

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各种各样先天的动作。如哭、手乱抓、吮吸奶汁等,但这些只是一些无条件反射。人类丰富复杂的行为动作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从出生就可以开始训练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

婴儿从出生就可以训练抬头、翻身、俯卧抬胸、手扶能坐、视觉追随运动和对声音的反应、抓握运动及回避反射等动作。

玩球

家长给孩子一个塑料球,让他一个人在小屋子里踢着玩。孩子在抓球、找球、追球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的经验。

孩子的思维、自我意识是在动作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在反复地抓球、踢球中体会自己的动作带来的力量,从而了解自己与物体的差异,把自己从物体中分离出来。这一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而达成的。一般来说,孩子在1岁前后才能认识到自己身体的独立存在性。

这是为了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培养具体形象思维

婴幼儿的思维都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象材料。而这些材料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培养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绘画、模型制作、摄影、讲故事、旅游、舞蹈等手段来进行。下面分别提供几个游戏,供父母亲们用以培养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

通过绘画训练具体形象思维能力

找同样物品

让孩子看图画书,然后要求他找找看房间里有没有和书中相同的东西,例如电灯、沙发、杯子、桌子、椅子等。如果孩子一时还找不到或未完全理解家长的意思,妈妈可以指着该东西说:“这个跟这个是一样的!”过不了多久孩子也会啊—、啊—地跟着妈妈用手指东西了。妈妈应该高兴地对他说:“对,它们是一样的,宝宝真聪明!”

这是为了建立孩子对实物与的联系,训练孩子的再认能力,从而启发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

关于“幼儿教师如何训练幼儿的思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